龍湫寶塔
“來,喝杯茶,慢慢說。”氤氳茶香中,調解員將一杯澄亮的鳳凰單叢茶輕推至當事人面前。這樣以茶為媒、化干戈為玉帛的場景,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綜治中心的“茶文化調解室”時常發生。
作為中國烏龍茶之鄉、鳳凰單叢茶核心產區,鳳凰鎮每逢春茶采收季,便有約8萬名采茶工涌入茶山。人流帶來繁榮,也伴隨糾紛——涉茶勞務、山地權屬、交易合同等矛盾進入高發期。
面對社會綜合治理新課題,鳳凰鎮運用潮州市司法局總結提煉的“識茶、醒茶、泡茶、斟茶、敬茶、悟茶”“茶文化六步調解法”,深度融入黨委領導下的“1+6+N”(“1”指綜治中心,“6”指綜合網格及法院、檢察、公安、司法行政等基層政法力量和“粵平安”等信息化支撐平臺,“N”指其他綜治和社會力量)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中,借茶喻理、以茶說情、融茶通法,織就一張覆蓋全域、多層聯動的基層治理“和諧網”。
圖為鳳凰司法所工作人員運用“茶文化六步調解法”調解一起租房糾紛。 鳳凰司法所供圖
織密共治網絡 源頭化解強根基
走進鳳凰鎮綜治中心,墻上的“1+6+N”工作體系圖清晰展示了治理邏輯:以鎮綜治中心為“中樞”,聯動6類職能機構,整合多方力量,實現“一網統管、多元共治”。
去年8月,一宗茶園地界糾紛險些升級,9名村民拔除鄰村曾某種植的750棵茶苗,造成其經濟損失約1.5萬元。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后立即上報。綜治中心迅速“派單”至司法所,并聯動茶農協會調委會介入定損。調解過程中,調解員以“醒茶”平復當事人情緒,借“泡茶”喻示溝通需耐心,最終促成賠償協議,一場可能激化的矛盾消弭于茶杯起落之間。
“‘茶文化六步調解法’不僅是方法,更是紐帶,激活了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‘細胞’。”鳳凰鎮綜治中心負責人表示。該鎮綜治中心依托網格員、平安志愿者定期深入茶園排查風險,形成“發現—上報—研判—化解—反饋”閉環機制。2025年以來,全鎮累計化解矛盾糾紛99宗,化解成功率達100%。
匯聚多元力量 專業調解有溫度
“大家先喝杯茶,定定心神。”在鳳凰鎮“丁春平調解工作室”里,一場因鋪面轉租定金引發的爭執正在上演。調解員以“斟茶”之道平衡雙方訴求,提出“退還定金+誠懇道歉”的方案,不過一盞茶的工夫,雙方握手言和。
“茶桌之上,人更容易放下戒備。‘識茶’是辨明是非;‘斟茶’是尋求均衡;‘悟茶’則是情、理、法三者的融合,最終目的是案結、事了、人和。”從事調解工作多年的丁春平說。
近年來,鳳凰鎮綜治中心廣泛吸納丁春平這樣的社會熱心人士、茶學專家、老黨員、社工、治安積極分子等六類群體,組建起一支134人的專業化調解隊伍。針對專業性較強的涉茶糾紛,還創新“茶協+法庭”聯合調處模式,既保有茶鄉溫度,也不失法律準度。
此前,一茶商因物業清洗水池致茶葉受損,綜治中心統籌調解,邀請茶協專家評估損失、法庭工作人員厘清責任,最終以“減免物業費抵扣損失”方案實現和解。據悉,茶農協會調委會成立四年來,26起涉茶糾紛全部成功化解。
前置風險防控 保險機制兜底線
“采茶工走山路、爬陡坡,一旦發生意外,可能幾年的辛苦就會付諸東流。”鳳凰鎮黨委副書記、綜治中心副主任尤巧娟坦言。在過去,雇工傷亡導致茶農返貧、致貧的案例并不少見。
轉變始于一項機制創新。鳳凰鎮黨委采納潮安區人民法院發送的司法建議,通過綜治中心統籌協調,聯合村委會與茶葉協會,大力推廣“采茶工短期團體意外險”,推動“雇傭一人、投保一人”成為行業慣例。
今年4月,采茶工陳某在雇主黃某家中猝死。調解員以“識茶”厘清法律關系,用“醒茶”喚醒鄉土情誼,再通過“泡茶”式的深入溝通明確保險理賠方案,僅用3小時就促成和解,避免了曠日持久的糾紛。
如今,這一風險前置的“保險茶”模式已延伸至建筑用工、臨時雇工等領域,為高風險勞動者筑牢權益“防護堤”。茶農老黃感慨道:“有保險兜底,糾紛少了,用工更安心。人心穩了,日子才真正踏實。”
春茶季的鳳凰烏崠山,云霧繚繞,茶香四溢。山腳下的調解室里,茶壺正咕嘟作響,茶香氤氳中,矛盾悄然消融。千年茶道智慧,正融匯于社會綜合治理的當代實踐,從那云霧青山間飄出縷縷和解之香,沁入更廣闊的城鄉之間。
![]() |
![]() |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